教师发展研究

专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的转向

    李宜江;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实施已近20年,形成了较为稳定有效的教师交流机制。这一机制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转向,即"支教式"单向教师交流转向"均衡式"双向教师交流,"快餐式"教师交流转向"营养式"教师交流,"牺牲型"教师交流转向"发展型"教师交流,"政府主导型"教师交流转向"行业自律型"教师交流,"政策引导型"教师交流转向"法律保障型"教师交流。

    2017年04期 v.1;No.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地区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云南省昆明市3区县1047位教师的调查

    王艳玲;吕游;杨菁;

    对云南省昆明市1047位乡村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30.7%的教师表示"一直有"流动及流失意愿,女教师、年轻教师、夫妻分居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更强烈。对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五大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孩子教育及家庭生活""工资待遇与工作负担""学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条件""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气""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因此,要留住乡村教师应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教师招聘与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调整教师的工资收入,保障教师住房及加强对学校的治理等。

    2017年04期 v.1;No.4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 ]
  • 教师团队自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邓亮;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培训经费不足、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不高、教育情境复杂等困境。教师团队自省具有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增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行动,提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等优势,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创建民主的学校氛围,建设平等对话的教师团队,完善教师团队自省过程,重构教师团队自省评价体系是促进农村教师团队自省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

    2017年04期 v.1;No.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专题:师德建设

  • 论教师道德言说

    杨秀治;

    教师道德言说作为当前道德教育中的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也面对悖逆于其对话本性的质疑。要超越这一困境,必须致力于在道德教育中推动师生对话。为了更好地推进师生对话,教师在进行道德言说时,理应坚守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和艺术性等原则。

    2017年04期 v.1;No.4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师德性困境:根源及突破

    方红;

    无论是"教师德性至上论"还是"教师德性基础论",都容易使教师德性陷入困境。审视教师的德性困境,其根源正是由于教师德性的双重属性,导致社会需求与教师个人诉求的矛盾,引发高标准的要求与基本的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与争论。而人性假设的复杂、伦理价值的矛盾、规范制约的两难,又是教师德性双重属性的根源所在,也是教师德性困境的推手。教师德性困境的破解则需对人性应作二维理解、正视义利之辨、构建制度伦理。

    2017年04期 v.1;No.4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教师德性困境消解的制度路径

    杨建朝;

    当前少数教师陷入弃德逐利的道德困境,这是社会道德困境在教育中的投射,而社会出现的道德困境是市场化社会的副产品。教师德性困境根源是追逐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教师德性养成。作为"经济人"的教师难以通过培训、说教、学习榜样等方式培育德性,只有承认教师的正当利益需求,通过调整正当而合理的利益配置制度,使教师"德""利""福"统一,才可能化解教师的德性困境。

    2017年04期 v.1;No.4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由职业道德走向专业伦理——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廖志诚;

    作为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道德也应该实现由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变。美国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制度从制定和发展、内容和相应的处理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这对于处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们应该从健全师德规范体制和监督处理机制、坚持以服务为首位的师德精神以及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加强师德建设。

    2017年04期 v.1;No.4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教师发展外部机制

  •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问题及完善策略

    申国昌;吴艳君;

    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以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作为研究起点,时至今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已走过了十多载春秋。从宏观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重视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重视推动教师教育均衡化发展,重视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但是,教师教育政策尚存在制定程序缺乏科学性、执行过程缺乏法律监控、评价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为此,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议程、提升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规范教师教育政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017年04期 v.1;No.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治理视域下教师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张炜;

    在公共治理的视域下,构建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依赖于利益相关方面对"现代化"与"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关联的正确理解。当下,多方证据表明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呈现出困局之态,而中国教师教育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其进程。基于此,建构以"人"为核心层、以"资源—管理"为支持层、以"开放—协作—信息"为特色层,突出候选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化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指标体系框架已势在必行。

    2017年04期 v.1;No.4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习的视角

    钟亚妮;

    新任教师面临个人心理、教学工作和学校组织环境等方面困境。新任教师若要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与接纳,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其专业上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为此,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人际层面的协作对话、个体层面的多种方式学习等,以提升新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解和职业道德。

    2017年04期 v.1;No.4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与培训需求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

    李静;

    为有效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培训,实现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对388位幼儿园教师展开调查,考察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并揭示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培训需求特点。结果显示:(1)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在专业态度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并显著高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年龄、户籍、园所性质、工作职位、专业背景因素上呈显著特征;回归分析发现,工作职位、专业背景、幼儿园性质和户籍性质对总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2)幼儿园教师希望获得以保教实践技能为主的多种形式结合的特殊教育培训。实证研究结果:特殊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则是引领和满足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要在学历培养、继续教育和园本培训中纳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

    2017年04期 v.1;No.4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教师发展内在机制

  • 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探讨

    游旭群;杨睿娟;

    教师职业有着浓厚的文化与社会特征,要促进教育和教师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必须重视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指教师热爱教育活动,理解教育规律,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明晰的职业意识;情绪稳定、行为协调,积极融入社会发展,主动与其他群体交流,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影响环境;在学习与探究中释放潜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具有在卓有成效的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情绪和教师职业适应。

    2017年04期 v.1;No.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学徒观察期体罚对教师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引导机制

    宋强;回俊松;贺敬雯;

    基于教师生涯发展理论,结合对世界主要国家学校体罚现状及政策约束的梳理,对30位职前教师进行访谈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学徒观察期消极体验给职前教师心灵造成了伤害,但作为未来的教师,仍有很多职前教师努力对消极的体验进行重构,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逆境成长型、吸取教训型、胸怀未来型。进而对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以下建议:各级政府应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督导,建立学生体罚监督指标体系;高校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生涯关键期应引导教师反思,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各级学校应实施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和教师心理辅导,合理进行教育惩罚与惩戒。

    2017年04期 v.1;No.4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变革条件下教师异化:表现、成因及消解

    潘新民;户艳茹;

    技术变革条件下教师异化,主要表现为技术替代、控制与压迫教师。技术创造与应用主体分化是教师异化的主体原因,技术自身二元性特质是教师异化的客体原因,教师的技术适应是教师异化的实践根源。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技术建构的机制,强化技术引入的合理评估与应用,不断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的主体能力,是消解教师异化的有效途径。

    2017年04期 v.1;No.4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魏戈;

    当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入瓶颈期,亟需纳入新的理论视角。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根植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三代演化之后在分析个体与结构的互动问题上独具特色。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启发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应该以活动系统为分析单位、看到知识生成过程的中介机制、关注矛盾对实践性知识的激活作用、重视教师行为的社会历史性,以此不断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维度。

    2017年04期 v.1;No.4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中国教师史

  • 民国时期常道直的教育专业道德规约研究

    王凯;

    民国比较教育学家常道直长期致力于教育专业化和教育专业道德规约的研究,其主要思想是:道德规约是处理专业关系的基本原则,订立道德规约是促进教育专业化的民主路径,道德规约有助于同业自治精神的培育,制订道德规约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他首倡并参与了中国近代第一份《全国教育专业道德规约》的起草,开启了中国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与研究的新篇章。其研究也存在历史局限与不足:本土问题观照不够,专业道德研究有待深入,对道德规约的作用过于乐观等。

    2017年04期 v.1;No.4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国际视野

  • 美国教师专业教育兴起的历程——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为例

    荀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育学院自1939年创建至今,从一个以教师培训为主的学院发展成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并重的全美最好的教育学院之一,既是积极适应美国教师教育政策变革与美国教师专业教育发展策略的结果,也与历任院长卓越而有效的领导分不开。

    2017年04期 v.1;No.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教师观的形态演进和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变迁

    苗学杰;

    教师观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价值导引功效,其历时汰变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历史脉络来看,西方教师观呈现三种形态并规制着三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论层次的直觉观和常识观,其秉持教学的技艺形态与教师的行业取向,教师培养采用纯粹实践的学徒型模式;认识论层次的应用观,其主张教学的技术形态与教师的近代专业取向,教师培养采用"理论实践化"的应用型模式;本体论层次的创造观和重构观,其坚守教学的专业形态与教师的现代专业取向,教师培养采用"实践中理论"的融合型模式。

    2017年04期 v.1;No.4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学术研究动态

  • 我国教师惩戒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维;于善萌;

    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惩戒权研究经历了兴起和发展两个阶段。研究者在国外借鉴、理论探讨和状况调查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外借鉴方面,美国、英国、韩国的教师惩戒权立法经验为我国开展教师惩戒权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理论探讨方面,研究者对教师惩戒权的属性、内涵、行使原则、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状况调查方面,研究者探讨了教师惩戒权行使中的问题、原因以及规范策略。未来我国教师惩戒权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教育家惩戒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加强国外教师惩戒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开展教师惩戒权立法系统性的研究、继续推进教师惩戒权的实证研究等。

    2017年04期 v.1;No.4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教师发展研究》2017年1—4期总目录

    <正>~~

    2017年04期 v.1;No.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教师发展研究》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刊号:CN 10-1486/G4,季刊,128页,季末月20日出版。《教师发展研究》将致力于为高校、教科研机构及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服务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种研究方法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发展的内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刊登关于教师的管理、评价、研修、待遇与保障、道德、情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能力及中国教师史、教师发展的国际

    2017年04期 v.1;No.4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