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涛;李长伟;
教学韧性集中表现为教师承受与抗击教学中偶然产生、突如其来的风险、事故、问题与障碍等的能力。教学韧性包含三个方面:教师对所遭遇教学内部风险和外部冲击的消纳能力,以及维持教学平衡的适调能力,教师对教学作出革新、转变从而增强教学抗击风险的变革能力。教师具备教学韧性有助于克服教学恐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解,获得专业发展新支撑;有助于培育教改文化,增强教学变革的内生性动力。受新冠疫情冲击,教师缺乏教学韧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大规模在线教学无所适从,如对去中心化教学管理的焦虑、对非结构化教学实施的恐惧、对非标准化教学评价的疑问等。后疫情时代,需要引导教师确立问题解决型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意识,构建教师教学韧性发展共同体,搭建包括韧性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的教学韧性。
2023年02期 v.7;No.26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亚东;
在教研活动中,现场学习力成为教师须臾不可分离的一种能力。教师现场学习力具有情境性、具身性和即时性等特征,注重现场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体验、意义生成和创造性实践。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现场学习力存在弱化现象,表现为:教师的自觉性不足,有意识参与不够、无意识参与几近丧失;教师的体验感不足,难以综合观察、倾听和触摸得到的信息;教师的创造力萎靡,难以实现多重现场之间的融通转化。建议:将教研活动融入日常,唤起教师教研现场的自觉性;让教研活动复归本真状态,提升教师教研现场的体验感;让教研活动返回实践源头,实现教师教研现场的创造性突破。
2023年02期 v.7;No.2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田;王海英;
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过程彰显了个体如何发挥主动性,与外部情景相互调适以完成身份建构的历程。通过对某公办幼儿园的一名青年教师的描述性个案研究,以戈夫曼拟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展示教师如何在与内外部的互动中不断选择、协商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教师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经历了“虔信者”“玩世不恭者”“来回往返的旅行者”的身份确认过程。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化“前台”会造成教师身份冲突,“向上流动”的评优机制虽能激发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但却造成了教师身份异化,也使教师面临着“诚实表演”所带来的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2023年02期 v.7;No.26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万晓霞;常亚慧;
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建构隐匿在支教过程中,为解释支教教师行动策略、揭示支教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生成、蓄积与释放的社会建构逻辑,发现现实中支援学校情境的权力区隔与受援学校情境的地位分界蓄积了支教教师的负向情感能量。支教教师采取“屈从”与“退守”的行动策略,适应“前台”情境的秩序;在“后台”情境中,支教教师则积极拓殖行动空间,采取“自决”的策略,释放负向情感能量,补偿正向情感能量。
2023年02期 v.7;No.2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