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究

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的边界、问题及完善策略

    施克灿;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新时代中小学常抓不懈的核心任务。基于对师德师风内涵及其评价边界的理解,当前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德师风评价仍然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二是师德师风概念不够清晰立体导致评价标准与对象模糊;三是师德评价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评价方式简单化。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体现师德评价的层次性,将师德考核评价外驱力转化为涵养教师师德内驱力;强化师风评价的综合性,从组织管理、师德制度、师德教育、师德环境等方面提炼中小学师风评价指标;健全综合评价机制,明确中小学师德师风评价主体、评价流程、评价结果的运用,科学有效地对教师个体的师德与学校整体的师风进行评价。

    2023年02期 v.7;No.2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乡村教师师德榜样的意蕴及培育

    郑岚;

    乡村教师师德榜样是践履乡村教师师德的突出表现者,具有政治导向性、乡土认同性、历史发展性和形象多样性等意蕴,其本身具有的差异耦合性和互动感召性等内在规定使得榜样在乡村教师师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培育乡村教师师德榜样,需要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思想形成合理的榜样培育观;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合力养成榜样高尚的道德素质;从社会选择多层次原则、多样化评价标准和主体参与的角度创新榜样选择机制;利用“互联网+教育”下传播媒体融合、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和生活本真还原优化榜样宣传工作;通过凝聚回报制度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共识、增强荣誉授予的仪式感和物质奖励的力度完善榜样回报制度。

    2023年02期 v.7;No.26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师德研究的逻辑起点与主要进展

    高慧斌;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对师德的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道德和教师专业伦理等方面,将师德概念聚向专业道德和专业伦理,对师德边界模糊的认识更加理性化,赋予了师德极具时代特征的新内涵;深化了对教师专业道德决策、道德敏感性和具有学段差异的教师专业伦理观等师德内部机理的分析;强调师德培育要基于教师职业阶段并兼顾德性与规范取向、师德评价基于伦理正义并注重发展性评价、师德治理要重申道德命令并加强法治思维。

    2023年02期 v.7;No.26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专题:“教授校长”办学笔谈

  • 办好教育集团:教授校长的顶层设计与行动研究

    刘良华;

    2018年12月,笔者就任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经过调研和学习,凝练了核心价值观、校风和管理思维等集团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改革总原则,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兴发教育打通德育智育通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共事、共识意识增强教师发展内在动力,推动了学校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的系统改革。这也是笔者对此前形成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的一次验证。

    2023年02期 v.7;No.26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跨界”办学:教授校长赋能京郊薄弱中学发展

    苏君阳;

    大学教授到中小学兼任校长是提升中小学办学品质的积极尝试。2015年笔者受聘担任北京市某薄弱初中校的校长。为赋能该所学校的发展,在办学中确立与推行了学生利益是学校根本利益的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文化的重塑,让每一个人对学校发展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好的影响。尝试把大学精神与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主探索。在实践中积极推进权变式的领导与管理,注重提升自己的决策力与保障执行能力。全面推进学校组织士气管理,让教师能够感受到自我与学校发展上的变化。薄弱学校改进需面对诸多消极不确定性因素,对任一因素管控不利都可能会前功尽弃,甚至会导致改革的夭折。

    2023年02期 v.7;No.2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师说

  • 教师教育者的角色、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对话荷兰教师教育学者鲁能伯格教授

    祝刚;史可媛;吴天一;

    作为教师职业的守门人,教师教育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教师教育者的角色、专业素质及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荷兰知名教师教育研究者鲁能伯格认为,教师教育者是一个由来自不同背景、担任不同角色和任务的人组成的异质群体,其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必须考虑到他们广泛而复杂的工作内容、多样性的工作环境以及多元性的作用;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方式应该包括故事讲述法和自我研究;教师教育者应该意识到他们教的是未来的教师,清晰的示范,即展示、解释和支持所做的专业策略,就构成了教师教育者专业素质的本质。

    2023年02期 v.7;No.26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教师管理

  • 基于政策文本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工具与要素研究

    焦楠;程凤春;王皖舒;

    以政策工具类型为横向维度,以教师培训政策要素为纵向维度,对2011—2022年北京市出台的19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176项相关举措开展文本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自《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北京市教师培训工作统筹力度不断增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涵盖培训政策要素愈加丰富;命令、劝告工具使用充分,激励、权威重组和能力建设工具使用有限,对培训中参与主体的关注有待提升;政策工具和培训政策要素匹配基本合理。未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应以激励工具为抓手,激发教师参训内驱力;不断加强政策执行机构和培训人员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培训工作效率;持续优化权威重组工具的使用,推动教师培训工作从行政驱动向制度驱动转型;加强对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薄弱环节的政策供给,提高政策供给与培训需求的匹配度。

    2023年02期 v.7;No.26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教师培训课程的现实困境及破解

    牛旭峰;

    高质量教育背景下,教师培训课程由于转型适应而产生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课程取向局限于培训方课程理解、课程目标相关理论澄清不明、课程内容经验提炼离散、课程实施教管联结滞碍、课程评价动静搭配失调等,使其之于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无法体现。通过澄清教师培训课程内涵,分析其现实困境并提出破解教师培训课程困境的出路:以服务为本、需求优先为课程基本取向;以意义转化、实践应用为课程具体目标;以扎根经验、厘清困境为课程内容导向;以激发思考、促进对话为课程实施重点;以观点创生、监控行动为课程评价立足点。

    2023年02期 v.7;No.2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教师校本研修:问题、根源及优化路径

    陈恩伦;张钰溪;

    乡村教师校本研修是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当前我国乡村教师校本研修仍存在个体研修素养不高、学校研修文化氛围不浓、研修模式适切性不强、研修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乡村教师缺乏研修内在动力、乡村学校缺失理性对话环境、校本研修缺乏理论指导等因素阻滞着乡村教师校本研修发展。因此,要创造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触发条件,构建共享共长的校本研修文化,打造科学合理的乡村学校校本研修新模式,完善校本研修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2023年02期 v.7;No.2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教师成长

  • 教学韧性:后疫情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路向

    周海涛;李长伟;

    教学韧性集中表现为教师承受与抗击教学中偶然产生、突如其来的风险、事故、问题与障碍等的能力。教学韧性包含三个方面:教师对所遭遇教学内部风险和外部冲击的消纳能力,以及维持教学平衡的适调能力,教师对教学作出革新、转变从而增强教学抗击风险的变革能力。教师具备教学韧性有助于克服教学恐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解,获得专业发展新支撑;有助于培育教改文化,增强教学变革的内生性动力。受新冠疫情冲击,教师缺乏教学韧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大规模在线教学无所适从,如对去中心化教学管理的焦虑、对非结构化教学实施的恐惧、对非标准化教学评价的疑问等。后疫情时代,需要引导教师确立问题解决型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意识,构建教师教学韧性发展共同体,搭建包括韧性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的教学韧性。

    2023年02期 v.7;No.26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研活动中的教师现场学习力:表现类型、弱化现象与提升路径

    周亚东;

    在教研活动中,现场学习力成为教师须臾不可分离的一种能力。教师现场学习力具有情境性、具身性和即时性等特征,注重现场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体验、意义生成和创造性实践。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现场学习力存在弱化现象,表现为:教师的自觉性不足,有意识参与不够、无意识参与几近丧失;教师的体验感不足,难以综合观察、倾听和触摸得到的信息;教师的创造力萎靡,难以实现多重现场之间的融通转化。建议:将教研活动融入日常,唤起教师教研现场的自觉性;让教研活动复归本真状态,提升教师教研现场的体验感;让教研活动返回实践源头,实现教师教研现场的创造性突破。

    2023年02期 v.7;No.2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信与不信:幼儿园青年教师身份建构困境的个案研究——基于拟剧理论的视角

    杨田;王海英;

    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过程彰显了个体如何发挥主动性,与外部情景相互调适以完成身份建构的历程。通过对某公办幼儿园的一名青年教师的描述性个案研究,以戈夫曼拟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展示教师如何在与内外部的互动中不断选择、协商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教师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经历了“虔信者”“玩世不恭者”“来回往返的旅行者”的身份确认过程。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化“前台”会造成教师身份冲突,“向上流动”的评优机制虽能激发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但却造成了教师身份异化,也使教师面临着“诚实表演”所带来的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2023年02期 v.7;No.26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适应与拓殖: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社会建构

    万晓霞;常亚慧;

    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建构隐匿在支教过程中,为解释支教教师行动策略、揭示支教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生成、蓄积与释放的社会建构逻辑,发现现实中支援学校情境的权力区隔与受援学校情境的地位分界蓄积了支教教师的负向情感能量。支教教师采取“屈从”与“退守”的行动策略,适应“前台”情境的秩序;在“后台”情境中,支教教师则积极拓殖行动空间,采取“自决”的策略,释放负向情感能量,补偿正向情感能量。

    2023年02期 v.7;No.2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教师素养

  • 实现国学教育目标的国学师资素质构成

    吴全华;

    国学师资除了应具有作为教师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有与实现国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素质。为了成为实现国学教育目标的情感和行动的真诚者,国学师资应具有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意义、价值的心理品质;为了成为学生道德权威,进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立德、成人,国学师资应具有知行合一、多行身教的实践智慧;为了提高国学教学质量,国学师资应具有较丰富的国学知识和较强的国学教学能力,其中较强的国学教学能力包括用教材教、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创造性地解读国学的课程文本、创新国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超功利学习国学等教学能力。

    2023年02期 v.7;No.26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中国教师史

  • 孔子的教师形象及其当代启示——基于《论语》文本的质性分析

    李宝敏;喻雪;

    从《论语》文本入手,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采用质性分析法对孔子教师形象进行分析,把作为教师个体的孔子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中,孔子的教师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层次:作为个体的教师,孔子展现了“为学者”“修身者”的形象;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师,孔子展现了“为教者”的形象;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孔子展现了“忧国者”“经权者”“名望者”的形象;作为传承道义的教师,孔子展现了“怀志者”“传道者”的形象。当代教师应博学好学,修己不辍以达人;乐教爱教,有教无类教有方;坚守原则,处事经达晓权变;家国天下,忧国强国为己任;志存高远,怀道传道志于道,致力于当代教育之变革。

    2023年02期 v.7;No.26 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视野

  •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美国教师媒体形象的呈现与建构——基于新冠疫情期间《纽约时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梁荣华;孙梦玉;

    以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纽约时报》中与教师相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质性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美国教师媒体形象的呈现与建构方式。结果显示,新冠疫情期间《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中呈现出五种教师形象:“溺水”的过劳者形象、缺失的道德模范形象、变革的专业者形象、反思的实践者形象和窄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建构方式上,强化教师自身的话语表达,体现出形象建构的主体性特征。对新闻媒体的建议是: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话语空间,提升教师的话语权;进行相关报道时要认识到教师形象的特殊性,平衡新闻价值与教师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对教师媒体形象的建构应从抽象层面逐渐转向具体层面,力求打破刻板印象。

    2023年02期 v.7;No.26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教师发展研究》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季刊,128页,每季末月20日出版。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为高校、教科研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搭建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种研究方法探讨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高端学术平台。主要栏目有:师说、教师管理、教师成长、教师素养、

    2023年02期 v.7;No.26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