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究

专题: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工作在大都市郊外的乡村小学新教师:挑战中的韧性表现与作用机制

    李琼;张倩;钱万博;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质性考察了工作在大都市郊外乡村小学新教师面临的工作挑战、韧性应对表现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小学新教师群体面临着高负荷的工作、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欠缺、班级和学生管理的挑战、远离城市引发的不适感以及都市落户的隐忍五大挑战;其韧性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为直面挑战、寻求挑战、适应挑战和畏惧挑战四种类型;其韧性发展经历了“越界”冲击、设法应对和应对结果三大阶段,“越界”冲击激发出个体教师的韧性,在各系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小学新教师在不同的应对方式下获得不同的韧性发展结果。

    2025年02期 v.9;No.3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开局领先者如何持续领先?——基于21位中小学获奖新教师的质性研究

    陈霞;许环环;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上海市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的21位新教师即开局领先者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竞赛获奖给他们带来的领先优势有:锻造了成长型思维、提升了专业素养与获得了发展新机遇。然而,开局领先者并不一定会持续领先,通过对在后续发展中持续领先的16位教师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开局领先者持续领先的关键因素为职业信念、个体特征、组织环境和家庭支持。为进一步促进新教师实现领先的可持续性,建议关注个体特质,实现教师自我驱动;创设组织支持环境,突破教师发展瓶颈;增强家庭支持,助力教师成长无忧。

    2025年02期 v.9;No.34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英国教师入职培训的融合性变革:理解《初始教师培训与早期职业框架》

    赵康;杨希;

    英国的教师入职培训体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2019年英国发布《早期职业框架》后,英国早期职业教师的入职培训期增加至两年,形成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培训体系。2024年,英国教育部发布了《初始教师培训与早期职业框架》,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职前初始教师培训和教师入职培训,加强学科专项支持,减轻导师工作负担,同时注重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和有身体障碍的学生的支持,倡导提高教师证据素养等。该框架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但如何平衡工具理性与教师自主性,如何实现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支持仍有待探讨。

    2025年02期 v.9;No.34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专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新发展

  • 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马宁;范本超;唐千惠;

    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是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的“师—机—生”三元结构模型;基于思维、伦理、技能、专业和系统五维度,理解、应用和创新三水平,逐步确立教师在智能技术领域的社会责任示范者、伦理规范制定者、协同共创设计者、教学模式革新者、学习生态引领者的多重角色定位。同时,提出数智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树立人机协同的终身学习观念,加强人机协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增强人机协同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人机协同的教学专业技能,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学习新生态。

    2025年02期 v.9;No.34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数字时代教师能力成长连续体的建构

    冯晓英;张铁道;段天淇;

    教师专业发展应坚持以提升能力为本。“能力”的概念演变以及能力本位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化约论到综合论的过程。数字时代的教师素养也应由关注具体技能和具体职能任务转向关注基于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解决的统整能力。教师能力成长连续体的建构应坚持情境性、实践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以大目标、大任务、大策略为引领,综合运用聚焦、体验、众筹、集优、共创、多赢、融合、持续等核心策略。

    2025年02期 v.9;No.3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的理念、路向与策略

    李宝敏;屈曼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理念与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应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坚持安全道德的技术使用原则,促进教育教学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涉及教师对智能技术的价值判断、明确人机协同的需求以及理性反思。建议应深化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识,促进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场景的创新实践,强化教师技术应用伦理意识与能力,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专业发展。

    2025年02期 v.9;No.34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师说

  • 从着力基础性保障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的嬗变与挑战——专访曾晓东教授

    曾娅琴;

    教师工资制度是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从1993年至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实现了从“市场化”到“公共部门”属性的转变和完善,提升了教师的经济地位。然而,尽管设计了全国统一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及与公务员工资水平“挂钩”的制度,但是不同地区由于财政状况不同、生活成本差异等因素,绩效工资并不合理,难以起到充分的激励作用。未来应充分考虑财税改革、人口规模变迁与教育信息化等给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带来的挑战,在确保基本工资的同时,优化生活成本补偿机制,给予地方政府适度自主权,以实现工资制度的公平性、激励性和可持续性。

    2025年02期 v.9;No.34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师成长

  • 以伦理学为基础的教育专业:论证的教师伦理学初探

    简成熙;

    伦理学能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反思,使教育政策更能切合教育理想;伦理学也能发展教育或教学专业伦理,让基层教育工作者有所遵循,并为其提供伦理判断的能力。通过检视英美世界教育哲学以及其教育专业伦理的发展,尝试说明过于空泛的哲学或崇高的道德呼吁无助于现代社会专业伦理的建构,也无助于教师日常进行伦理推理。因此,需用专业知识来完善伦理诉求,用伦理论证彰显专业知识,建构论证式教师伦理学以及用类似的理念发展各科教学哲学。若此,不仅能提升这些学科的发展,更能发挥指引教育政策的实践使命。教育学者与哲学或伦理学者之间、教育学者之间、教育学者与学科专家之间,彼此应该跨域合作,共同致力以伦理学为基础的教育专业学术,达成教育理想。

    2025年02期 v.9;No.34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激发的缺失与提升策略

    梁文艳;冉楚琪;

    公共服务动机是驱动个人投身公共事业的利他性动力,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教育环境中尤显关键。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普遍面临“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服务动机的培育与考察贯穿公费师范生培养、新教师招聘和教师职后发展全过程。在职前培养环节,应塑造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传递乡村文化价值观,从源头上解决“下不去”的问题。在新教师招聘环节,应强化公共服务动机考察,吸纳真正热爱并认同乡村教育价值的优秀人才,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住”。在职后发展环节,应通过改善物质待遇、提供专业支持与精神激励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夯实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基础。

    2025年02期 v.9;No.3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幼儿园托班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与提升

    洪秀敏;刘梦娇;王艳;

    幼儿园开设托班对推进当前普惠育幼服务体系构建,实现学前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幼儿园托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托班教师专业素养面临挑战,婴幼儿需求为本的理念、3岁以下婴幼儿发展知识、与婴幼儿及家长的沟通反思能力不足;带托意愿、生育经历和教研活动等因素加剧了托班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为提升托班教师专业素养,应强化信念引领和外部激励,健全准入制度和培训体系,完善教研机制和投入支持。

    2025年02期 v.9;No.3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教师管理

  • 综合大学推进“国优计划”科学教师培养的优势、问题与纾解

    武小鹏;简敏;

    “国优计划”作为国家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深度融入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举措,旨在构建卓越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提升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综合大学在落实“国优计划”的过程中,凭借学科交叉优势,在复合型、创新型、科研型师资培养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但同时也存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割裂、职前教师评价体系滞后、师资区域分布失衡、学科设置与教师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提升“国优计划”实施效能,应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强化职前教师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评价经验,优化基于证据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师资合理流动与学科均衡布局。

    2025年02期 v.9;No.3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小学师资配给政策:价值意蕴、功能向度与合理性探究

    童宏保;刘文森;

    中小学师资配给政策是中国特色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治理工具,能够推动强教先强师战略的高效实践、教师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备健全、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其功能在于通过数量补充型政策弥合区域性师资缺口,通过定向供给型政策提升落后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多元流动型政策实现优质师资的均衡化,通过创新培养型政策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政策合理性,应扩大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制定,促进决策公开透明;紧跟国家层面基本政策理念引领,持续优化教育公共服务;推进政策内容清晰准确,强化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配套举措。

    2025年02期 v.9;No.3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学校支持体系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10所中小学80位教师的质性研究

    陈恩伦;张艺山;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系统合理的学校支持体系作为保障。从制度、组织与条件三个方面,探讨学校支持体系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用质性分析法,对X市10所中小学80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学校制度“点”状化,难以覆盖教师发展的所有阶段,激励制度失位、培训制度微观约束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方面存在科层取向下教师两极化分布、专业取向下中层权力有限、压力型体制下专业发展疲软的问题;支持条件方面存在资源分配失衡、招生片区差异扩大资源鸿沟、时间不足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建议从制度引领、组织驱动、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完善学校支持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5年02期 v.9;No.34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教师评价制度对公办园非在编教师情感枯竭的影响研究——基于三省份6521名样本的分析

    王默;朱庆环;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其中非在编教师流失所占比例最高。情感枯竭是影响教师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缓解幼儿园教师情感枯竭的建议中,对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影响关注较少。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三省份6521名公办园非在编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情感枯竭总体水平偏低;有非在编教师绩效薪酬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公办园,教师情感枯竭水平较低;非在编教师学历越高,教龄越长,情感枯竭水平越高;绩效薪酬评价对情感枯竭的影响无显著地域差异,而教学评价凸显城乡差异。建议幼儿园建立针对非在编教师优质多得、多劳多得的激励性评价制度,并鼓励非在编教师参与评价指标制定与评价过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关注城乡教学评价制度的差异性。

    2025年02期 v.9;No.34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回归25年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蔡静婷;马早明;

    回归25年以来,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初步发展期、法制化时期、规范成熟期三个阶段。回顾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澳门教师专业发展在法律制度、伦理准则、教育体系、评核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弘扬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注重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依托内地高校与优秀师资,丰富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实结合;缓解教师职务负担,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环境;颁布相关法律规约,规范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但同时,澳门教师专业发展也存在师范生招生门槛较低、教师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规范化有待平衡、价值观和信念有待加强等问题,且在少子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亟须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强调培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将前沿学科内容有机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等几项措施进一步优化。

    2025年02期 v.9;No.34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稿约

    <正>《教师发展研究》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季刊,128页,每季末月20日出版。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搭建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种研究方法探讨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高端学术平台,服务于高校、教科研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教育机构研究人员的需要。本刊主要栏目有:师说、教师管理、教师成长、教师素养、中国教师史、专题、学术评论、学术动态等。

    2025年02期 v.9;No.34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