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小鹏;简敏;
“国优计划”作为国家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深度融入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举措,旨在构建卓越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提升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综合大学在落实“国优计划”的过程中,凭借学科交叉优势,在复合型、创新型、科研型师资培养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但同时也存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割裂、职前教师评价体系滞后、师资区域分布失衡、学科设置与教师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提升“国优计划”实施效能,应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强化职前教师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评价经验,优化基于证据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师资合理流动与学科均衡布局。
2025年02期 v.9;No.3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童宏保;刘文森;
中小学师资配给政策是中国特色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治理工具,能够推动强教先强师战略的高效实践、教师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备健全、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其功能在于通过数量补充型政策弥合区域性师资缺口,通过定向供给型政策提升落后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多元流动型政策实现优质师资的均衡化,通过创新培养型政策满足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政策合理性,应扩大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制定,促进决策公开透明;紧跟国家层面基本政策理念引领,持续优化教育公共服务;推进政策内容清晰准确,强化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配套举措。
2025年02期 v.9;No.3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陈恩伦;张艺山;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系统合理的学校支持体系作为保障。从制度、组织与条件三个方面,探讨学校支持体系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用质性分析法,对X市10所中小学80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学校制度“点”状化,难以覆盖教师发展的所有阶段,激励制度失位、培训制度微观约束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方面存在科层取向下教师两极化分布、专业取向下中层权力有限、压力型体制下专业发展疲软的问题;支持条件方面存在资源分配失衡、招生片区差异扩大资源鸿沟、时间不足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建议从制度引领、组织驱动、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完善学校支持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5年02期 v.9;No.34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默;朱庆环;
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其中非在编教师流失所占比例最高。情感枯竭是影响教师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缓解幼儿园教师情感枯竭的建议中,对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影响关注较少。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三省份6521名公办园非在编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情感枯竭总体水平偏低;有非在编教师绩效薪酬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公办园,教师情感枯竭水平较低;非在编教师学历越高,教龄越长,情感枯竭水平越高;绩效薪酬评价对情感枯竭的影响无显著地域差异,而教学评价凸显城乡差异。建议幼儿园建立针对非在编教师优质多得、多劳多得的激励性评价制度,并鼓励非在编教师参与评价指标制定与评价过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关注城乡教学评价制度的差异性。
2025年02期 v.9;No.34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蔡静婷;马早明;
回归25年以来,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初步发展期、法制化时期、规范成熟期三个阶段。回顾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澳门教师专业发展在法律制度、伦理准则、教育体系、评核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澳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弘扬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注重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依托内地高校与优秀师资,丰富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实结合;缓解教师职务负担,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环境;颁布相关法律规约,规范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但同时,澳门教师专业发展也存在师范生招生门槛较低、教师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规范化有待平衡、价值观和信念有待加强等问题,且在少子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亟须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强调培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将前沿学科内容有机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等几项措施进一步优化。
2025年02期 v.9;No.34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