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雅风;李娟;
通过立法科学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既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制度基础,也是顺应人本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新定位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和公务性,但我国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仍未在法律层面得到凸显,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差异化特征也未有所区分,导致教师内部差异弱化、权利保障不力、待遇保障缺失等诸多问题。公共性视野下,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法律地位存在差异性,教师内部群体的法律地位也有所不同。因此,应以公共性强度差异为基础,重构教师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以公共性和自主性保障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义务;以教育公益性和教师职业特殊性为起点,健全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
2025年03期 v.9;No.35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荀渊;潘岳林;王晨娅;
教师地位高低事关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稳定性。基于22 369份教师调查问卷,构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四个维度的教师地位感知指标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分析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对总体地位及各维度的感知情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及因素贡献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总体地位处于中等水平,经济地位感知偏低;不同性别、学段、城乡、省份和职称的教师地位感知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教师个体因素差异的情况下,确保教师政治地位、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社会声望政策的有效执行对提高教师总体地位感知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因素贡献率存在差异,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对于提高教师地位总体感知的影响最大,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最小。基于此,应着力构建“政治—经济—专业—声望”四位一体提高教师地位政策体系;改革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制度,促进教师地位的整体提高;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体系,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修订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优化专业制度衔接。
2025年03期 v.9;No.35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屏;孙旭彤;任碧航;钟亚妮;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保障,教师主观社会地位是教师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一种主观感知,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工作积极性。当前教师经济地位和专业地位与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北京市公办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调查数据发现:教师经济地位和专业地位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而且相比于提高教师税后工资收入,增加有影响的专业发展活动和提升教学自主权对提升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更大;教师工资可能存在“经济地位阈值”,即工资达到某一水平后,教师的社会地位感知趋于稳定,且存在城乡异质性;教师工作压力和组织认同感在教师经济地位和专业地位对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中分别起到了负向调节和中介作用。建议优化薪酬福利体系,提升薪酬竞争力;强化专业发展支持,夯实教师专业地位;关注教师工作压力,构建压力管理机制;营造积极组织氛围,增强教师组织认同感。
2025年03期 v.9;No.35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晓东;米洁;任颖;
相对于其他学段,小学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职业角色更能体现未来教师职业定位,因而更具有公共政策意义。通过对2000—2019年间小学教师薪级制度两个关键指标的时序性分析发现,小学教师的薪酬具有合理性,深深嵌入“中央定基础+省统筹+市县挂钩+学校奖励”的四级实施过程,这一跨越政府层级的合法性机制保障了小学教师经济地位。未来,小学教师经济地位将面临出生人口下降、财政承压、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建议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拓展教师服务领域;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探索教育投入多样化方式;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设,提升小学教师经济地位保障的适切性。
2025年03期 v.9;No.3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