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辰梅;
社会转型进程中教师道德面临着严峻问题,文化断裂是其背后的重要根源。因此,需要厘清道德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意识到文化对道德的涵育滋养和规约限制,又要重视个体道德对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或被动性适应的不同主体状态。社会转型中教师道德的文化断裂在三个文化层面上显现出来:阶层文化断裂之下神圣道德与世俗道德之间的摇摆;身份文化断裂之下公共责任伦理与专业伦理的架空;群我文化断裂之下集体伦理与个体道德之间的割裂。因此,教师道德的文化重建首先应"回到传统",实现对传统师道文化的自觉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其次要"走向专业",实现对现代专业文化中教师伦理精神的体认发挥与本土化改造;最后需"重建自我",实现对个体文化中教师道德主体性的确立与道德共同体的建构。
2018年03期 v.2;No.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建朝;
教师德性是一种能够担当起教师角色职责的专业道德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反映出的个人品质,能够确保教育内在利益的获得——促进学生成"人"。借鉴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的逻辑,教师德性的核心表征是爱与公正。教师之爱引领学生健全自由发展,教师公正保证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全体性,这是教师能够履行教育使命的德性基础。培育教师德性需要制度公正和教师自觉修炼两维度同时持续作为。
2018年03期 v.2;No.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黎明;
现代性道德观逐渐抛弃了强调人格修养和内在目的的传统古典美德伦理学,并以效率、实用等外在利益为价值导向。我国教师角色的传统德性内涵在现代性的制度化规范下逐渐式微。在解决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多种途径中,麦金太尔从三个阶段对传统美德伦理的追溯,为重新恢复德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可参照的理论模式。借鉴麦金太尔对德性的解说,构建教师德性的三个逐渐递进的维度:教师教育实践要注重内在利益的价值导向,教师要成为"有德"之人,教师要在继承历史文化中超越传统,成就德性。
2018年03期 v.2;No.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明仁;李京蔓;
西北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面临着数量上结构性短缺、供给上专业性不足和发展上环境性受限的困境,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需要以综合改革的思维推进西北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精准设计灵活多元的教师补充机制,逐步构建梯度的薪酬制度,科学制定"专业提升+心理建设"的综合发展策略。
2018年03期 v.2;No.7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周惠;
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既有与中西部地区类似的问题,也有发达城市郊区面临的独特政策困境。对北京市10个郊区农村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获得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发现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5个现实困境:编制紧张与短缺共存,招聘难与外地优质生源难以引入,年龄结构失衡,学历高但学历内涵质量不高,优秀教师少并流失严重。未来北京需要通过转变教师需求核算方式、提升教师工资待遇、科学制定教师招聘计划、职前吸引本地生源从教、职后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对口支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弥补农村教育短板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8年03期 v.2;No.7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跃;
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情境中,培养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及特质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使命。渗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能力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在目标上应突出文化敏感性与理解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可深进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核、转向社会公正,在实施中需注重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并且加强体验与反思,在支持与保障方面则离不开高水平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
2018年03期 v.2;No.7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殷玉新;
教师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有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利于帮助教师获得顺利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三个阶段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观基础、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的动力源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基于教师知识基础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以相应的知识基础为依据,重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内在需求,建立完善多元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专业地位。
2018年03期 v.2;No.7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志利;
新时代卓越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佼佼者,更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愿景型领导者。愿景型领导者式卓越教师的角色本质,既有文、史、哲及域外先进理念借鉴的学理基础和依据,也有时代背景与民族使命、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新时期新型教师观的现实根据。造就更多愿景型领导者式的卓越教师,需立足人与学科有机整合的发展立场,秉持过程哲学的培养逻辑,落实生源入学后二次选拔的科学机制,使"U—G—S"三位一体的形式平台与卓越教师培养候选人、卓越教师教育者、中小学一线指导者的"人—人—人"实质影响体系有机整合。
2018年03期 v.2;No.7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赵鑫;谢小蓉;
实践性知识具有缄默性、情境性、工具性和反思性等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优秀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准之一。实现优秀教师实践性知识显化,对凝练优秀教师教研经验、助推一般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引导学生学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属性,优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与时俱进的观念性知识、与教俱进的事实性知识以及与学俱进的方法性知识,三者呈现出相互作用的构成逻辑。以教育叙事为载体、行动研究为渠道、专业共同体为平台实现优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化,能够为教师构建并优化实践性知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8年03期 v.2;No.7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魏戈;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方法,追踪H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着重分析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生成机制。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呈现为嵌套式生成机制。基于活动系统分析发现,教师子系统的能动性努力、学生子系统的支援性契机以及双方共同面对问题解决而形成的互动与协商,构成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运作过程。
2018年03期 v.2;No.7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吕红梅;
学生持有什么样的学习观,会对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意义建构以及自我调控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学习观的理论研究,将学习观划分为知识、学习者、学习人际三个因素,对北京市3个区9所学校617名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观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认为学习观对认知方式的影响要显著低于对学习成绩、自我管理、努力与坚持的影响;(2)教师在知识与学习人际上的指导要显著少于在学习者因素上的指导;(3)在对学习观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习观的具体指导行为上,不同的教师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观指导的现状提出:要扩展教师对学生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整其指导行为,依据需求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
2018年03期 v.2;No.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