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金平;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内容、重点等政策规定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迁的核心是培训政策制定者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强调文化知识水平和学历提高的"文化本位"取向,转向关注教师整体职业素养的"素质本位"取向;从具有较鲜明实用色彩的"效率优先"取向,转向关注全员培训、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取向;从注重外在社会需求的"行政化"取向,转向教师内在主体诉求的"人性化"取向。培训政策价值取向演变是为应对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也与整个社会流行的主流价值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倡导的教育理念等密切相关。
2019年02期 v.3;No.1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施克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师行为规范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在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偏重政治伦理,强调思想政治标准;改革开放以后到2011年,教育界拨乱反正,探索并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提倡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偏重专业伦理,强调教学态度与专业精神;2012年至今,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力度空前,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既注重"崇善",也强化"惩戒",为教育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新中国教师行为规范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2019年02期 v.3;No.1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瑾瑜;
教师教育振兴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振兴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行动,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既要实际解决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也要溯源和直面其本体问题。如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话语转型的意义,教师专业、专业性的内涵本义,中西文化中的"教师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要义,教师教育学科及其需要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等,都需要逐一厘清,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教师教育的本源,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明确出发点与着力点。尤其是如何在教师教育振兴过程中既能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思想,又能融合中国优秀的师道传统与师范文化,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这是更本源、更本体的课题。
2019年02期 v.3;No.10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金生鈜;曹永国;
人工智能将引发新的教育变革,机器人教师可能会进入课堂。但是现时代的教师教育并未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反而把教师按照技术工人训练模式进行工具性的技能化培养,漠视了对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完整存在的精神关照与心灵培育。人类教师与机器人教师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灵魂和情感,在于人能用一种健全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影响并推动学生心灵的健全发展。目前的教师教育理念对教师心灵存在诸多认识误区。面向教师心灵的教师教育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新教师观念,变革教师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一种能够激发心灵锻炼的博雅学习。
2019年02期 v.3;No.10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李传英;
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八省市3326名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和幼教干部进行幼儿园教师结构与编制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从编制看,在编教师总量增加,但缺编仍然严重,教师获取编制的途径也非常单一;从结构看,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结构逐渐多元化,教师年龄和教龄结构逐渐合理化,但专业资质仍较为薄弱,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少;从行业吸引力来看,教师福利待遇逐渐提高,但保障体系覆盖率低,教师从教意愿和职业幸福感不高,行业吸引力低。建议:应多维度优化编制及结构,扩宽幼教人才引进渠道与培训途径,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优化相关保障体系。
2019年02期 v.3;No.10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邢俊利;
为评估西藏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及其相互关系,寻找其影响原因并探讨对策,参考冯伯麟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和自编的《西藏寄宿制学校教师离职意向量表》,运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以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阿里七地市1030名寄宿制学校教师、715名非寄宿制学校教师为样本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显著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有较强的负向预测作用。建议及时为寄宿制学校补充师资,降低其工作强度,加大农牧区教师吸引力度。
2019年02期 v.3;No.10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旭东;
探究是教研员工作的关键方式,行动是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和工作方式,其核心内容是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指导教学。由于体制的原因,教研员成为以教研为业的工作者,具有了行政的职能,如行政干预越界则会导致教研员工作失常,甚至出现悖离教学本性的现象,也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基于行动能力提升的教研员专业发展要做到:确立合乎教育本性的教学信念,对教学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对生活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深刻的反思能力,积淀支持其行动的知识基础;要有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穿越边界的能力。
2019年02期 v.3;No.10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磊;张景斌;
教师教育者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力量,但仍处于"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增强主体意识。教师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和反思意识。当前教师教育者主体意识薄弱表现为:主体身份认知缺失,主体实践意识薄弱,主体反思意识缺乏。增强教师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路径:从内部因素来说,要提升教师教育者专业素质和能力,确认主体身份,加强教师教育者自我发展研究等;从外部因素来说,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制定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成立教师教育者共同体等。
2019年02期 v.3;No.1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全华;
对于儒家思想,我们既可将其作为一种学术资源,也可将其作为一种认知资源。作为学术资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客观文本,而作为认知资源的儒家思想则是通过认知主体与作为认知客体的文本之间的互动,以使其参与到人们日常的认知活动中而成为活的传统。将其作为认知资源,我们会发现,由孔子发韧,并为后世儒家赓续、发展的为己之学,对于深化认识如今强调的立德树人的为师之道和提高师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重拾儒家为己之学的立德成己、学为圣人的道德理想,人生关怀,成己修身、至圣的工夫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并将其意涵楔入现今教育话语中的立德树人的为师之道,具有启悟新思的价值。
2019年02期 v.3;No.10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安全;
教师自我知识是教师关于自身当下状态的知识。信息技术是双刃剑,信息化环境为教师带来自我知识建构正向功能的同时,因信息海量地剧增侵占了教师自我知识内容,挤压了教师自我知识时间。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对自我知识建构形成挑战,教师自我知识偶然性的增加影响到其必然知识的形成,教师自我知识不确定性的增加抑制了其确定性知识的形成,教师自我知识相对性的增加影响了绝对性知识的形成。因此,要以合理性方式减少信息化环境对教师自我知识发展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功能,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2019年02期 v.3;No.1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兆海;
如何才能有效且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既定教师政策逻辑依循的是经典社会学理论"权力、经济与声望"的判断维度,而缺乏对"教师获得社会地位的基础是什么",抑或"教师社会地位由什么决定"等前置性问题的思考,以致支持性政策层级累加,但教师地位的窘境依旧。对"教师何以存在""教师职业何以分层"和"教师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等三大问题的学理考察可以发现:知识是教师职业存在的根基,教学性知识是教师职业分层的依据,而稀缺性教学性知识则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因此,现有教师政策在持续改善薪酬待遇等外在条件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性知识。
2019年02期 v.3;No.1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桑国元;叶碧欣;黄嘉莉;
自《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来,学者对于乡村教师生存状况、专业发展状况的关注越来越多。运用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从社会支持视角探讨个案学校乡村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与困境。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较高,但缺乏专业发展资源的自主支配力,且专业发展自主能力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呈现出教师培训制度与考评制度的实践限制、校际合作的边缘处境、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等特征。基于以上发现,主张探索提高乡村教师能动性的内生型专业发展路径,完善利于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
2019年02期 v.3;No.1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崔艳丽;
采用问卷法调查北京市795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的现状,结果表明:(1)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在观念层面重视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但行为层面落实不够;(2)班主任的指导理念停留在问题解决式指导,发展性指导有待加强;(3)班主任开展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缺乏有效指导策略""缺乏相关知识""缺乏制度保障,没有时间";(4)班主任自我提升意愿强烈,会主动学习人际指导相关知识。基于此,教育管理者应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确保班主任对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指导工作落实到行为层面,为班主任提供相应培训,明确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职责分工,加强专业合作,以提升班主任开展学生人际交往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2019年02期 v.3;No.10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